产品详情:碧血南疆 英烈之八十:军人情愫铁血魂
来源:虎牙直播斯诺克平台在线观看 发布时间:2025-04-30 14:06:07
老山对联:“碧血洒南疆,捐躯为谁?为国威军威振奋;艰苦守边关,幸福何在?在千家万户团聚。”故取名“碧血南疆”。
遥想当年,边境起风云。当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一代热血青年义无反顾、挺身而出……他们在保家卫国的战场上,气吞山河、威震敌胆,打出了国威、军威,把自己年轻的生命,无私地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把满腔的热血,洒到祖国边疆的土地上。每一个向死而行的生命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英勇故事;每一个热血燃烧的忠魂,都有义无反顾、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他们曾经的欢笑与关爱,虽已化为尘土,但他们的精神与爱,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们的怀念不仅是对情感的寄托,更是对生命的敬畏怀念。
张跃华,412团105炮连三班班长,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人,1961年2月生。1981年1 月入伍,出身军人干部家庭,高中文化,汉族,1985年3月入党, 1985年3月随部队参加云南老山地区对越防御作战。1985年12月27日,在八里河东山41号阵地遭敌炮击,英勇牺牲,牺牲时年仅24岁。根据张跃华战场表现,上级党委为他追记二等功。骨灰存放在天津烈士陵园建国后烈士骨灰存放处。
张跃华家住部队家属院,从小听着军号,在军营长大。父亲张绪新(李飞),抗日战争参加革命,在延安开始了军旅生涯,他们家这一代有五个子女当兵,唯一的侄子也当过兵,军人是他们家的骄傲。他的血管里流着军人的血,他的骨子里有着军人的情愫,期望着能像父亲那样,长大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他从小就有着将军梦。
张跃华入伍后,加强学习,逐步的提升自己的政治觉悟和军事素质,完成各项任务突出,多次受到连队嘉奖。军营是张跃华锻炼成长的摇篮,他在完成各项任务中表现优秀,1984年1 月,任一排三班班长。在任班长期间,张跃华带领全班模范完成全年各项军事训练任务,在全连名列前茅,被评为训练尖子班长。
1984年年底,张跃华已服役期满,可光荣退役,回家找工作谈对象,这时闻听部队即将赴滇轮战,他作为军队干部子弟,志愿留队参战。
古人云:“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授枪鼓之急,则忘其身。”面对马上就要来临的这场血与火的考验,征战沙场,对于张跃华而言,是命运的垂青,是生命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张跃华的脸上凝满豪气和庄严,他把掌握好军事技术作为打胜仗的关键,全身心投入到战备训练中。
张跃华说:“军人,是和平的捍卫者,遇有战事,只要身着戎装,必当义无反顾,奔赴沙场,以热血铸剑,斩杀敌寇,献青春于祖国,付生命亦无悔。南疆人民在期待着我们,咱们应当无愧于军人这个光荣称号。”他的话语,振聋发聩,激励着身边的每一位战友,他用实际行动带领班里战友刻苦训练,积极做好出征的各项准备。
1985年3月19日,张跃华怀着崇高的理想和抱负,毅然决然地跟随部队踏上征程。当武器挎在肩上,绿色子弹袋塞满弹匣挂在胸前时,张跃华和那些血气方刚的青年战士一样,面部凝重,呈现出一种以身许国,杀敌立功的豪情。带着祖国的重托,带着家乡的希冀,带着亲人的嘱咐,带着人民的期望,张跃华和战友们昼夜兼程,向着南疆,向着硝烟弥漫的老山战场快速开进。看着蜿蜒数千公里的开进路线,途中所见所闻,让张跃华心潮澎湃。脑海中浮现出:与家人含泪离别的场景、徐州市长热情洋溢的致词、市文工团“看见你们格外亲”的嘹亮歌声、学校师生列队敬礼、沿途各界群众的热情慰问。这一幕幕促使张跃华最想说的话是:祖国亲人在我们心中,我们肯定要把作战任务完成好,报答党和政府的关怀,不辜负人民群众的厚爱。不立战功,不回山东。
一路上,军列每到一站,都受到崇高的礼遇,尤其是沿途的铁路工人,他们了解这是一群参战的将士上来了,那种崇敬、关心和赞赏的目光让张跃华由衷地感到骄傲和自豪。他们挤在车窗口,对每一位看到的群众高声喊叫,挥手致意,感觉他们就是自己的亲人。
1985年4月1日,张跃华随连队来到云南省文山州古木镇上寨村。根据上级命令,部队在集结地域开展临战训练。张跃华带领全班克服种种困难有明确的目的性在山区进行紧张超负荷的艰苦训练,自己多次被山上的石头划破脚,战友劝他休息,都被他拒绝。张跃华说,虽然我是干部子女,家庭条件优越,但现在我是军人,是员,还是班长,面临上前线打仗,这点伤算什么?
云南老山位于我国最西南,属于亚热带气候,气温高,雨水多,山高坡陡,沟深林密,很多山从未有人涉足,野草毛竹盘根错节。雨水三天一大下,两天一小下,阴雨连绵没有头,十天半月见不着太阳是常事。张跃华带领全班每天背上背着50-60斤的沙子或石子,在气温高达40度的情况下,与战友们进行爬山训练,还要进行夜间走山路训练。张跃华瘦弱的身体与年轻强壮的战友比赛,每天都是负重前行。他经常在班务会上讲到:“只有训练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训练间隙,张跃华简要地把训练情况,以及下一步即将奔赴一线阵地的事用书信告知父亲。收到信件的父母,回信鼓励他要面对残酷的战斗,多想前辈的艰苦,想想后方人民支持和理解,要求他要在战斗中充分发挥员先锋模范作用,平时要不怕吃苦,严格训练,多杀敌立功。
老山战区虫子多,蚊子多,老鼠多,苍蝇多,蛇多,尤其是蚊子老鼠,又多又大还毒,被蚊子叮咬过后,奇痒无比,用手一抓就发炎、感染、化浓。张跃华没有辜负老父亲期望,带领全班战友经过成千次的摔打,上万次的苦练,本领具备了,身体更棒了,十公里武装越野,大家都能轻松地跑完全程。各种轻武器,拿起来都能比较准确地射击,终于完成了上级规定的各项训练科目。
1985年5月22日下午,部队接替一军的防务,坚守八里河东山阵地。张跃华所在的连队担任军工任务,以及后勤处和卫生队警戒任务。刚接防阵地,战斗风暴便呼啸而至。5月31日,敌人趁我换防立足未稳,以一个多团的兵力,如潮水般向我阵地发起突袭。炮弹在空中划过凄厉的弧线,似死神飞刀不断从头顶掠过,在阵地周围爆炸,弹片如暗器,四处飞溅。 战斗中,五连、六连防守的30号、34号、41号、42号阵地弹药紧缺,伤员急需转运后方,张跃华所在的班第一个冲锋在前,瘦弱的身躯常常出现在百米生死线上,送弹药、送给养和抬伤员,胶鞋已被泥水裹成了泥疙瘩,裤子也满是污渍。
这里山高路险,张跃华带领战友们先经数百米的交通壕,再趟数条山间小道,路边杂草丛生,布满地雷,只要稍微偏离已踩出的安全路线,就有触雷的危险。当地高温多雨,山有六七十度陡坡,上下坡有千级土台阶,下雨打滑,只能手脚并用爬行。称为生死线的暴露地段,有敌炮火封锁。张跃华组织全班利用敌炮火炸点规律,有组织、快速通过封锁区。在月黑风高的午夜,艰难地走在山间小道上,路边杂草人高,是越军特工常出没之地,大家小心翼翼,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挪。伤员的痛苦声时时敲击着战士的心,紧张、急躁,汗水和泥水交织在一起,湿透衣服贴在身上,大家忍着饥困,只有一个念头,快走!雨后打滑,抬伤员时,为保持担架平衡,上坡时前边的两个人几乎是跪着爬行,一只手抬,另一只手让他人拽着,后边的人要双手抬高,另一人在身后推着,下坡时则按相反动作,每上几个台阶,就得换人或调整一下肩膀。张跃华和战士们都穿着裤衩子,膝盖磨出了血。有时晕倒了,爬起来继续抬。担架过交通壕更吃力,拐弯处必须一齐抬高才能过去,壕内泥泞难走,一脚踩下去,使劲才能拔出来。鞋子掉了,来不及穿,光着脚坚持走。特别是当看到被敌人的炮弹炸得肢体不全、面目全非的战友,内心的痛真的是没办法用语言来表达。
面对种种挑战,张跃华从未有过丝毫退缩。仅月余,一双雨靴便已磨穿鞋底,张跃华却依旧拄着棍子,一瘸一拐地坚持着。背水途中,危险无处不在。敌军特工时常出没,偷袭的威胁如影随形。张跃华不仅需凭借体力负重前行,更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以无畏之心应对随时有可能降临的危险。
1985年7月6日深夜,越军凭借晨雾向团卫生队偷袭,负责警戒的张跃华带领全班和炊事班奋力战斗,打退了越军偷袭,打死2人,打伤1人,越军仓皇逃窜,炊事班三人受轻伤,司务长和一排长受重伤。战斗结束时,战友发现张跃华后背流血,他才知道自已已经负了伤,战友们立即把伤员送到师医院,后转到昆明军区总医院救治。
张跃华在医院每天趴在病床上,人虽然在休养,但心急如火。已经离休的老父亲得知自己在南疆的儿子负了伤,专程赶到医院看望,告诉他这点伤不算什么,要求他痊愈后要立即重返前线,回连队继续参加战斗。老父亲说:“穿上这身军装,就要把自己交给国家。我深知前线的生活是很艰苦的,当年,红军长征时期,抗战的年月,人们想象不到,那时所有难以忍受的艰苦都遇到了。如几天吃不上饭饿的发昏;渴的喝不上水喝马尿;几天几夜睡不了觉,眼都熬红了;三九天还无棉衣,冻得只好跑步取暖;这些艰苦都熬过来了,并且把敌人打败,这是什么精神,这就是员是特别的材料制成的精神。”
1985年9月中旬,张跃华伤愈归队。告别时,老父亲问他还有什么需要,他调皮地提出一个要求,想让父亲给买一个航空油的打火机,因种种原因,一时也没能满足他的愿望。
1986年春节前夕,张跃华所在部队要出击作战,攻打敌52号、55号阵地。根据上级命令,为了配合出击战斗需要,连队将三个班的105毫米火炮,配置在41号和42号阵地,用直瞄炮火直接支援出击分队战斗。
战场是实现梦想的地方,能与敌人面对面战斗,是张跃华梦寐以求的愿望。张跃华听到消息后,第一个找到连长隋广义和指导员赵志海,向连队党支部递交了和请战书。要求带领三班5名战士到前沿最危险、距离越军最近的41号阵地上战斗。
张跃华在请战书上写道:保卫祖国的尊严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是军人的神圣使命,古人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陈毅元帅说:“国家如有难,汝应作先锋”。我在新中国长大,是人民的一员,在祖国需要的时候,为人民当先锋,责无旁贷。我只有一颗赤诚的报国之心,在达成目标中,要用我的热血和年轻的生命来报答人民的关怀。这次战斗,将是对我入伍几年来的最好检验。请放心,我一定不会辜负连队党支部的期望,为祖国争光,为亲人和家乡人民争光。我知道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但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保家卫国,就是牺牲了也值得,请领导批准把我班放在41号阵地吧。
连队党支部经过慎重研究,批准了张跃华的请求。决定由他带领三班到41号阵地,听从参加1979年自卫还击战的老排长郑宪桐指挥。
1985年12月25日11时,张跃华带领三班全体战士冒着越军炮火,跃过百米生死线号阵地是八里河东山最前沿,最危险的地段,也是越军重点炮击的地方。战场上不是你死便是我亡,先敌开火首发命中,才能有效保护自身夺取胜利。到阵地后,张跃华立即带领全班选择炮位、修筑炮工事,摸敌情,标定敌军火力点。张跃华处处以身作则,事事冲在前头。他们把编织袋装上泥土砂石,铺在钢拱架上,足足有五层厚。猫耳洞刚刚修好,越军就对我方阵地实施炮击,全班迅速躲进猫耳洞内防炮。
到阵地的第二天,因班里缺少生活用品,张跃华需要下山到连队,汇报前沿情况,领取生活用品。12月27日上午,张跃华带领当年从山东临沂入伍的新战士班言利下山,到尖山北连队驻地领取米面。张跃华对班言利说,你把排长手枪先带回阵地,我到连队领一个水桶好储存水,说完班言利将冲锋枪交给班长,自已带上生活用品先上山了。当时越军炮击很猛,连长隋广义正向来连队了解情况的炮营教导员姜殿雄汇报工作,劝张跃华等敌人炮击过后再上山,张跃华说我要马上回前沿,我要守好阵地,说完他冒着炮火返回阵地。
在八里河东山,有一条小路从八里河村盘山公路发端,曲曲弯弯一直向山上攀缘,伸上山顶再向前沿阵地绵延而去。张跃华沿着这条小路回阵地。途中遇到连队九班长张爱国向34号阵地送弹药返回,他高兴地跟张跃华打招呼,邀他一起到山下喝一口,张跃华高兴地说不了,班里战友等我回阵地给他们烙油饼吃。张跃华身着绿色大裤衩与白色背心,背着一个白色塑料桶,手持冲锋枪,奋力向山上攀爬,张爱国目送着张跃华消失在云雾中。
41号阵地下坡时的地势低洼,在百米生死线上,可能就是这一个白色塑料桶,引起越军注意,时间不长,越军就向我41号阵地炮击。张跃华回阵地之后,带来了每个人的家信,大家都在洞里如饥似渴地打开信件,阅读家信。只有新战士班言利当时没有收到家信,心情难过,身上盖着被子,躲在猫耳洞里面休息。
当日13时55分,越军一发重型160炮弹落在洞门炸,洞内6名战友,除新战士班言利一人幸免,排长郑宪桐,班长张跃华,战士赵秀国,高国峰和陈旭红5人当场牺牲。
接到报告,团领导带军工和有关人员立即奔赴41号阵地,凭吊了烈士牺牲的现场,安抚干部战士的情绪,鼓励大家化悲痛为力量,勇敢作战,为烈士和受伤的战友报仇,并协同营、连有关人员按规程处理好烈士遗体向后方转运。阳光穿透云层,张跃华和他的战友们,鲜血染红了这条千米小路。
张跃华和战友们血洒南疆红土地,诠释了何为铁血兵魂,何为坚守与奉献。他以热血与赤诚铸就了不朽的丰碑,展现出的勇敢、坚毅,如同熠熠生辉的星光,永远镶嵌在历史的天幕之上,记录着往昔的艰辛与荣光,让后人敬仰,让来者追思。
战后,看到小儿子张跃华的骨灰盒,满头白发已离休的老父亲眼含老泪悲痛欲绝,将两个使用航空油的打火机,放在儿子的骨灰盒上,满足了儿子唯一的要求。(资料:隋广义 李华强)